运动中的“阿喀琉斯之殇”:如何预防跟腱受伤?
跟腱的是英文名是achilles tendon,源于古希腊神话故事。Achilles(中文名为阿喀琉斯)是古希腊神话中海洋女神Thetis与英雄Peleus之子,希腊联军第一勇士,也是一个半神英雄。阿喀琉斯的母亲是不朽的神,所以在他出生的时候,母亲为了让他刀枪不入,将他浸入冥河中,但又怕其淹死而抓住其脚踝,脚踝由于没有浸泡到河水而成了他全身最薄弱的地方。长大后阿喀琉斯英勇杀敌,使希腊军队转败为胜,却在一次战斗中,被太阳神阿波罗的一只暗箭射穿要害——跟腱而死。后来,阿喀琉斯之腱就被后人用来暗指某人或者某事最大、唯一的弱点。
现实生活中,跟腱是人体最强壮的肌腱。跟腱是踝关节后方的一条大肌腱,它连接小腿三头肌到跟骨,人类的行走、跑、跳都依仗着这条强有力的肌腱。尽管如此,在多种运动中,跟腱却是人体易受伤的部位,跟腱撕裂也是运动员最害怕出现的问题。那么,跟腱撕裂有哪些特点?在运动中如何预防跟腱撕裂?
让我们先来看看两位球星的案例。
案例一:科比·布莱恩左侧跟腱三度撕裂(完全撕裂)。2013年4月12日,在洛杉矶湖人队对战黄金勇士队的比赛中,已经打了45分钟比赛的科比,一如往常准备用左腿蹬地,尝试突破哈里森·巴恩斯。就在这时,科比感觉到小腿被人踢了一脚,然后跌倒在地。科比特意询问了巴恩斯是不是踢了自己,但巴恩斯表示自己并没有踢过科比,科比意识到可能是跟腱出现了问题。
案例二:2010年3月15日,在欧洲冠军联赛的一场比赛中,大卫·贝克汉姆在比赛的第89分钟做一个停球后出球的动作(跟腱突然的被过度牵伸)时,左脚跟腱撕裂。
结合以上案例,研究发现跟腱撕裂有以下特点:
1.临床上,70%的跟腱自发性撕裂是在运动时发生的,此时,患者多在进行需要爆发性的跳跃、快速转向、跑步等运动中,如羽毛球、篮球、足球、网球等球类运动或跑步等田径运动。
2.跟腱撕裂时,患者自己会感觉足跟被人打了一棍或者被踢了一脚,这其实是跟腱断裂时的自身感觉,并非真正有这样的外伤。
3.跟腱撕裂最易发生在25~40岁的男性运动人群中,已被众多研究证实。
4.运动员一旦发生跟腱撕裂,多为重度撕裂或完全性撕裂,常需手术治疗。
5.两侧跟腱中,左侧跟腱撕裂更为常见,这和右利手(右撇子)有着一定的关系。
6.跟腱撕裂多发生于比赛后期。这主要是由于比赛末期得分压力最大,运动员多会采用跳跃等动作来迅速得分。比如在羽毛球比赛后期,运动员优先采用单腿跳扣球来追分,但比赛后期的跟腱常处于极端疲劳状态,这就导致了比赛末期跟腱撕裂的风险明显增高。
7.跟腱撕裂常发生于三种情况。第一,53%的跟腱撕裂发生于承重状态下,前足蹬地同时伴膝关节伸直,常见于篮球、羽毛球等各种运动中,运动员准备快速移动或者跳跃时;第二,17%的跟腱撕裂发生于意料之外,突然的上翘(背伸)时,跟腱过度被拉长,例如后脚跟不小心踩进洞里;第三,10%的跟腱撕裂患者是从高处跌落的;其余损伤机制尚未明确。
8.跟腱撕裂是任何运动员在任何时候最害怕发生的事情,因为一旦发生,情况严重者就此断送职业生涯,受伤程度轻者也基本很难重返巅峰。
从下图中可见,相比于其他由羽毛球下肢运动导致的损伤,跟腱断裂会使运动员花费更长的时间重返赛场,并且,仅有40%的人可重返赛场,21%的幸运儿仍能维持伤前水平。遗憾的是,有60%的运动员因跟腱撕裂要彻底告别赛场。
由羽毛球下肢运动导致的损伤(“达医晓护”制图)
其实,跟腱撕裂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被预防的,预防方法如下:
1.提高对跟腱撕裂损伤的了解和认知。
2.赛前一定要热身,同时要牵伸小腿肌群(腓肠肌&比目鱼肌)。
左图:腓肠肌牵伸(右腿膝关节伸直) 右图:比目鱼牵伸(右腿膝关节屈曲)(“达医晓护”制图)
3.注重柔韧性练习。系统性的柔韧性练习可以增加关节囊周围肌腱和肌肉的延展性,从而使关节运动幅度增大。
4.加强肌力训练。篮球等运动常需要快速启动后快停,肌肉离心收缩的功能至关重要,所以小腿三头肌的肌力、耐力和协调训练是一项重要的预防措施。
5.矫正训练中不正确的运动姿势和技能。
6.保持持续锻炼的习惯。锻炼重在坚持,应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训练强度至比赛强度,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突然运动带来的损伤。
7.防止过劳导致的积累性损伤。大部分运动员的跟腱撕裂并不是一天导致的,而是在一个长期劳损基础上的爆发。运动员身体的某一部分组织进行长期、单调的练习,如果不注意休息,就可能使该组织积劳成疾,引起反复性的损伤。
8.合适的球鞋(主要有减震、稳定、轻盈等特点)也是一个重要的预防方式。
时至今日,很多球迷仍在不断思考,如果没有跟腱撕裂,科比是否还会和赛场说再见?其实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做好预防工作,让更多优秀的年轻运动员避免因跟腱撕裂而断送职业运动生涯。
来源:http://lxjk.people.cn/n1/2018/0601/c404177-30029643.html
采编:赵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