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座
被世人誉之为“东方第一双城古堡”的明清官宦巨宅——
这里,曾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
这里,曾出过九位进士与六位翰林
这里,曾走出一位辅佐康熙皇帝
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宰相……
皇城相府概况
皇城相府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的晋城市阳城县皇城村。处山西、河南两省交界地段,与河南省焦作的云台山、洛阳的龙门石窟及郑州的少林寺等著名旅游景区相距咫尺。周边晋长、晋焦、晋洛、晋侯高速公路纵横交错,郑州、洛阳、长治三大空港和新乡、洛阳两地动车毗连其境,交通十分便利。
皇城相府,原名“中道庄”,清时由康熙赐名并亲笔御书“午亭山村”。后因康熙皇帝两次于此下榻,故名“皇城”,俗称“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是建于明清时期的官宦宅居建筑群,为清代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康熙字典》总阅官、辅佐康熙皇帝半个世纪之久的一代名相陈廷敬故居。整个建筑由内城和外城两部分组成。内城系明代遗构,外城为清代所建。内外城墙总长达780余米,平均高度12米左右,宽度在2.5与3米之间,总占地面积为10万平方米,有大型院落16座,房屋640余间。
内城(原名斗筑居)与外城(中道庄)紧密相连,浑然一体,为依山而建的全封闭双城堡建筑群。外观,城中有城,顺物应势,蔚然壮观;其内,庭院错落,曲径通幽,博大精深。总的特点是: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且将明代建筑与清代建筑巧妙结合,形成了集古代民居、官宦宅邸、庙院宗祠、书院学堂、防御工事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独特建筑风格。再加之典雅别致的砖雕、木雕、石雕艺术装饰和大量卓尔不群的皇家御赐牌匾、物件之遗存,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
内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主要建有御史府、世德居、树德院等8座大型院落、125间层层叠叠的藏兵洞和七层百尺高的河山楼及春秋阁、文昌阁、陈氏宗祠等。其建筑设计古朴粗犷,浑厚坚固,给人以奇特的神秘之感。
外城,紧依内城西城墙而筑,平面近乎方形,为清康熙盛世主人陈廷敬入阁拜相后所建,故而民间又称其为“相府”。主要建有御书楼、相府、点翰堂、内府、管家院、绣楼、东书院、内宅、西花园、望河亭等。其建筑布局沿袭了清代前堂后寝的规制,并且在建筑规格上彰显了“正一品光禄大夫”门第的尊贵,给人以富丽堂皇的印象。
另外,内城和外城的总体布局,以“神龟”祥瑞之象组合建造,寓有“千秋永固”之意。
皇城相府作为清代早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诗人陈廷敬的居所,文化内涵丰富,历史遗存甚多。其建筑的选址、定位、布局、体量、形制、意象,无一不在诠释着以陈廷敬为代表的陈氏家族杰出人物的诸多奥秘及其生前死后所享有的荣耀,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优秀范例。因此,被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郑孝燮两位老先生盛赞为“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明清两代,生活在这座相府内的陈氏家族,科甲鼎盛,人才辈出,著述繁多,冠盖如林,仅有著作流传至今的诗人达36位,曾出现过41位贡生,19位举人,并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享有“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的美誉。
皇城相府自1998年修复开放以来,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来数百万海内外游客,被广誉为“东方第一双城古堡”。并先后有10余部影视剧上门拍摄。其中,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在央视播出后引起轰动,收视率达到空前高度。另外,皇城相府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旅游业惊人的发展步伐,在短短几年内,摘取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十佳小康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驰名商标”、“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最佳旅游景区”、“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旅游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桂冠。
皇城陈氏家族史略
皇城陈氏家族,祖籍河南彰德府临漳县(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明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被尊为皇城陈氏始祖的陈靠,因家乡遭遇旱灾而逃荒来到泽州府(今山西晋城市)天户里半坡村,以农耕及给人放牧养家糊口。明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第二世陈林(陈靠之子)为改变家景,辗转到郭峪村(金裹谷)的樊家做了煤工,不久靠承租樊家煤窑和冶炼业发迹,遂在郭峪村相邻的中道庄(今皇城村)定居下来。其后,从第三世陈秀授陕西西乡县尉起,亦商亦官,家业振翅,科甲辈出,成为当地的一大望族。
陈氏家族鼎盛于明崇祯至清顺治、康熙、乾隆、雍正年间,其时,除在中道庄大兴土木、营造住宅、宗祠、坟茔和向外拓展铁业、钱庄、丝绸、茶叶、当铺等各类生意外,还经常造福于本族和乡里,义举不断。一则对本族鳏寡孤独多有赈济,关怀备至;二则对乡里百姓有难必助,每遇灾年便开粥棚、施谷麦,尽其所能;三则乐于公益事业,为当地修桥筑路,治洪捐银、建造义冢等等,屡有功德。这些好善乐施之义举,在民间被传为美谈,有口皆碑。在此期间,由于陈家祖祖辈辈重视教育,推崇“读书入仕”、“诗礼传家”的治家理念,因此,科甲鼎盛,代不乏人。曾出现过41位贡生,19位举人,并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其中,有诗书流传后世的36人,步入仕途者38人,官及京、粤、浙、川、陕、鲁等十多个省区。在这些官员中,第九世陈廷敬(公元1638—1712年)最为显赫,于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及第,脱颖而出,嘉锡二十八任,官至光禄大夫经筵讲官、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辅佐康熙皇帝达半个世纪之久,且倍受康熙器重,曾多次为其赐诗、赐联、题匾。陈廷敬去世后,康熙特命皇三子胤祉前往祭奠,并亲笔御书挽诗,其中有“世传诗赋重”、“国典玉衡平”之句,还赐祭葬加祭一次,谥号“文贞”。
清康、乾盛世之后,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等诸多原因,陈氏家族开始渐渐衰落。一则,在外为官者越来越少,加之族内的许多后人,因厌恶官场,虽考取功名,但不愿意为官;再者,随着家族气候的转变,族内的各类生意每况愈下,一年不如一年,因而不少经商的族人,出于种种原因,大都携钱物移居到了异地他乡,不打算再返回故地,剩余的部分老弱病残者,由于失去了家族的济养而沦为贫民……。自此,秋风落叶,作为一方官宦巨族的陈氏家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仅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了。
陈氏家族历300多年已传至23代。据说新中国成立前后,还有在京、津、鲁等地经商的陈家人,但由于多年与族人失去了联系,详情便不得而知了。现在仍然居住在皇城村的陈家后人,占到全村总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左右,他们大部分人都在皇城相府集团供职,也有少数人从业于本县和外地诸界,且多有建树……
陈廷敬(公元1638—1712年),字子瑞,号说岩,晚号午亭。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中进士,由庶吉士始,历任国子监司业、侍讲学士、侍读学士、内阁学士、经筵讲官、礼部侍郎、左都御史、刑部尚书、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晋升为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其间,主持编修了我国历史上不朽的文化传世典籍——《康熙字典》。
陈廷敬不仅是清代早期的政治家、思想家,还是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的《御选唐诗编注》、《午亭文编》、《三礼指要》等著作以及参与编撰的《清世祖实录》、《政治典训》、《大清一统志》等臣制,深得康熙皇帝的赏识,曾多次为其赐诗、赐联、题字,并以“房姚比雅韵,李杜并诗豪”给予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