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365最新网址 >> 专题专栏 >> 党风廉政建设 >> 理论探索 >> 正文内容

理论探索

以文化为乡村振兴铸魂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8年05月10日 点击数: 次 字体:

“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南齐王融在其《曲水诗序》中的这句话,道出了文化在人的精神思想、社会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深远影响和作用。在我国古代的诸多论著中,“文化”二字,意味着以文字、文章、文采承载的礼仪文化、制度文化“教化”“教行”世人。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施这一战略,润物无声的文化精神力量振兴必当在乡村先行。

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塑造新时代村民

文化作为人的精神力量,能够起到铸魂化人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只有塑造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的乡村思想文化体系,打造文化乡村,培育文明乡风,让村民生活富起来,环境美起来,精神乐起来,乡村振兴战略才能真正实现。

在当前我国乡村的现实环境中,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互联网助推的网络文化等各种形态的文化现象交叉更迭、错综复杂。但越是多元越要确立主导、越是多样越要发扬主流。在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中,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唯其如此,才能在武装村民头脑的过程中,将共识凝聚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上来,从而塑造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时代村民。

根据2018年初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之一,就是到2020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这就需要各地结合实际,发挥制度的导向和保障作用,用制度明确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内容、机制等,加大乡村文化的政策支持和扶持力度,促进乡村文化健康顺利发展。

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必须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乡村阵地。一方面要以乡村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平台搭建为抓手夯实党建基层服务阵地,让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与战斗堡垒作用,成为文化阵地建设的倡导者、传播者、弘扬者,成为具体行动的实施者。另一方面要加大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力度。在工作中突出文化为民、文化惠民的主线,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监管,引导村民开展积极向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这就要求在具体工作中,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布局和资源配置,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村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乡村文体活动质量,让广大村民在丰富的文化体验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哺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一思想落实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就是要重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独有的历史记忆和思想表达,要充分发掘乡村传统文化的底蕴、精神和价值,并赋予其时代内涵,发挥其在凝聚人心、引导村民、淳化民风中的作用,使之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撑和道德引领。

具体来看,首先需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收集整理乡规民约、族谱家训等道德资源,继承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引导村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需要充分发挥村民身边先进典型的示范效应,引导村民形成正确的荣辱观。需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深入推进乡村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让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乡村时尚。

与此同时,还应发掘和保护我国广大农村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着力激活乡土文化资源,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乡愁对于乡村地区而言,一个重要方面是对乡土文脉、田野文物的记忆。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对遗址遗迹、宗族祠堂、田野文物等乡村文化地标资源的开发保护,传承乡村文脉,让广大村民在精神上有归属感,另一方面也要重塑“新乡贤”文化,积极引导还乡干部、本地籍专家学者、反哺桑梓企业家等“新乡贤”参与乡村建设,推动优秀乡村文化的传承。

乡土文化在提升村民精神风貌和凝聚思想共识方面的独特作用不容忽视。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就要加大对“三农”题材文艺创作生产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培养乡土文化人才,扶持民间文艺团体,提炼本土文化特色,推出优秀文艺作品,使得乡村气息更为浓厚,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实现对村民精神思想的反哺。

让革命文化在乡村薪火相传

革命文化是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反映了无产阶级理想信念,强调奉献、牺牲、拼搏等价值取向。革命文化是鼓舞、激励人们艰苦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继承和发扬革命文化,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之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保证、道德支撑和精神动力。要依托乡村本地红色资源,推动红色薪火代代相传,采用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革命文化;要理直气壮地让年轻人懂党史、知革命、念党恩、怀初心;要根据不同的受教对象,选择不同的课题、设置不同的内容、运用不同的模式,真正实现从认知到践行的转化。

要积极探寻乡村革命文化的教育途径。要在乡村以系列爱国主义教育为契机,推出优秀红色文艺作品,举办革命文化主题活动,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展览。要构建立体传播平台,推动红色故事广为传颂。要在乡村的中小学及各教育机构开展各类红色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增强乡村红色文化教育的生动性、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途径,让革命文化在乡村中得以传承。

总之,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扬革命文化是新时代加强乡村思想文化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是增强乡村文化软实力的重大工程。这需要广大乡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努力奋斗,更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支持和帮助。只要我们万众一心,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凝聚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一定能够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

(作者:骆郁廷 刘彦东,分别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武汉大学教授,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来源: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8/0508/c40531-29970611.html

采编:赵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