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365最新网址 >> 公共服务 >> 教育服务 >> 作品展览 >> 正文内容

作品展览

冬游修真古洞

文章来源:河北镇中心学校 郭晋兵 发布时间:2016年01月19日 点击数: 次 字体:

冬日暖阳中,一群刚过不惑之年的登山者乘车已到洞窟窿山脚下的上河村。村庄周围山势高峻逼人,山色如烟如黛;街道纵横干净整洁,房屋院宇错落有致;村民寥落,老者凝神倚坐尽享晚景悠然,三俩妇女路边围坐手拿针线不时传来朗朗笑声。时光在这里似乎放慢了脚步,让我们这些久处闹市的外人羡慕不已。

在热心村民的指引下,我们沿村后水泥路绕行几分钟来到半山腰的一个山坳中,这里实际就是一个简易停车场。

青石阶梯,松柏对开。踏步石阶回身瞭望,群岭匍匐逶迤,山间万籁俱寂,只闻登山者的笑声不断,偶尔掠过头顶的几只乌雀,给宁静的天空带来些许生机。

踏在布满厚厚落叶的山腰小路上,软软的、轻轻的,不要说话,用心感受此时此刻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幽静和闲适。路转忽见北山一条玉带从天而降,只听见走在前面的同伴齐声惊呼“还有这么多的石阶!”这真是仙洞藏深山,天梯入云峰!

大家脱掉了外衣,两腿依然觉得如坠千钧,只好攀登几阶稍停片刻。即使这样,等到石阶尽头,我们每一个人都还是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有的人干脆直挺挺坐在杂草丛中,平日里太多的讲究现在都抛诸脑后。

早有急性子的折弯上行十余米,发现了洞口。

细观古洞,洞口狭促仅有一方平地,洞口上方刻写“修真古洞”四个大字,靠近洞口,一股凉风扑面而来顿感神清气爽劳乏顿消。略微低头步入仙洞,一尊佛像面朝洞口近在咫尺,塑身完好,油彩灰暗。香炉中厚厚的灰烬告诉我们,这里时常还有善男信女来此烧香许愿,祈求赐福平安。俗话说:山不再高,有仙则名。不知道是因洞才有仙气,还是因仙才有名洞。

躬行十余步,便豁然开朗,三四人可以并行。洞中宽窄不一,窄处十余米,宽处用手电都照不到边。洞壁上隔三差五的悬挂着盏盏亮灯,闪烁昏暗,似有似无,更是增添了几许神秘色彩。洞壁之上怪石嶙峋,形态各异,似鸟似兽,张牙舞爪,引得同伴啧啧称奇。前面开阔处,地势平缓,四周黝黑,大若宏宇,此处便是故事场。据向导介绍,此山山路陡峭,古洞深幽,各路神仙欣然常住于此,于是每天都在此处讲经论道。周围有钟乳石形成的石凳、石桌若干个,莲花台最是极具佛家色彩,让人不得不感叹天地鬼斧神工之妙。洞壁高处有一突兀之处,实为中空钟乳,投石击之便会听到锣鼓之声,故名锣鼓台。

过故事场,便可看见两根顶天立地的通天柱。凑着灯光细细打量,柱子上千万年滴水钙化所形成的各种花纹五彩斑斓,形似花鸟虫兽,流云飞彩,酷似精雕细刻上去的一般。尤其是右侧一柱,唯有底座稳若磐石,上半截倒垂如锥摇摇欲坠,中间似被天斧斩断。

穿过通天柱,左侧一块平整光滑的石头酷似石床,长一丈有余,宽足八尺。我们争抢着坐在这张仙人床上,想稍憩片刻,都想沾点仙气。“石床如洗仙何处,钟乳若饴客更留。”念及于此,飘飘欲仙之感油然而生。右侧洞壁钟乳堆砌层层叠叠,如乌云滚滚狂风起,似巨浪滔天扑面来,不同的视角会产生不同的具象。不过,在旁边的石壁上却赫然写着“千佛石”三个红色楷书大字,仔细再看,真如千佛朝圣一般栩栩如生,气势磅礴撼天动地。

继续前行,洞宽收紧,地面略呈坡状。我们攀爬而上,弯腰前行二三十米便到了尽头。在那个只容钻进一个人上半身的洞穴中发现了一条缝隙,我们轮流上去贴耳静听,只闻山风呼呼的吹过,又似流水哗哗的淌过。不过不论什么声音,万古千年从未停歇。

出得洞来已过午时,极目远眺,群峦起伏,空蒙静谧。虽是冬日,蓝天深邃,白云依恋,温暖如春。蜿蜒山道如一个快乐少女在山腰间舞动,忽隐忽现,奔向山脚下的小村庄。满山的松柏纹丝不动,像不老的战士守护着这座山,这个洞,这里的万物生灵,略显疲惫的身躯似乎凝聚着无穷的生命力量。间杂在其间的乔木张开枝杈展露虬枝,仰望苍穹似在向上天诉说着焦渴,期盼芳菲四月的及早来临。这真是:

青山垂玉带,阶尽洞深幽。

脱挣樊笼故,山中自在留。

是啊,修真古洞不愧是磨董旅游公路百里画廊上一处辉煌灿烂的景致,值得大家假日里到此处赏景怡情、竞攀健身、古洞探秘。

撰稿人:郭晋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