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365最新网址 >> 公共服务 >> 教育服务 >> 作品展览 >> 正文内容

作品展览

春节走亲戚礼品的变迁

文章来源:赵秋生 发布时间:2016年01月29日 点击数: 次 字体: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这个时候一家人回家团聚,同时走亲访友,叙旧话新,尽享人间温暖。而正月里走亲戚,自然离不开所带的礼品。

我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山区农村,从那时起到现在,已历经五十余年。回忆半个世纪以来乡村人春节走亲戚礼品的变化,可以说折射出了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七十年代,家乡实行的是集体生产制,那时家家户户也算是贫困,一般人们的饮食是:早上小米玉面稀饭,中午小米软闷饭,晚上不是米羹饭,就是老屹糁,这些成了村上人的主食。生产队集体种的小麦很少,就是在向阳坡地种些,况且没有科学种田,亩产量也低,故一年中生产队就是在端午节、农历七月十五和春节前给每口人分上十斤八斤小麦,那时真正吃上白面馍、白面饸饹等,就是人们理想中的改善生活。记得,每年一进腊月,村里的几盘石磨不闲,人们在石磨上有的推、有的架上牛磨小麦面,以备过年时用。腊月三十前,家家户户都要烧快炉火蹲上蒸锅蒸上许多馒头(或说点心),以备过年走亲戚之用。当然这些馒头中纯小麦面的几乎没有,大部分是白玉米面和小麦面粉两样面搅拌蒸的,也有纯白玉米面蒸制的。那时,尽管家乡贫穷,但正月里人们走亲戚还是很着重,那真是翻山越岭,风雪无阻。从正月初二至正月初十,这是走亲戚的高峰期,一般初二回娘家,初三娘舅姑母家,初四姨妈老表亲,初五平辈家,以此类推,所是亲戚要串个遍,山路上行人不断全是步行。记得那时我也就是十二三岁,正月初三我和庄上几个年龄相近的堂兄堂弟到六里之地的姑姑家串亲亲,早上吃过饭,母亲给我准备好礼品:两和面馒头11个,一盒四两粮票三角钱的方盒饼干,放在竹篮里。我们几个小伙伴放了一个出门吉利炮,便踏着雪路前往,路途中就是那几个馒头还要比比谁家母亲手艺巧蒸的好。到了姑家,她给我们吃了头顿白面豆面两和面饸饹,又做了二顿饭馍配菜,算高规格接待她娘家客人,走时还给了我们每人伍角压岁钱。哎,尽管那时就是那些馒头你来我往来回倒腾,但却礼尚往来拉近着亲戚间的亲情与友谊。

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家乡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下户,粮食产量逐年增加,自由市场又开放,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白面馒头平日里已经摆上了乡村人的饭桌,吃白面已经不再是一种奢望,因此过年走亲戚的礼物也由白玉米面馍、两和面馍、煎饼等变为白面枣花。每到腊月临近过年,镇上或村里有专门蒸卖枣花的,人们或订制、或现场购买,以备正月走亲戚。走亲戚时,再配上瓶装梨罐头或山楂罐头或苹果罐头或一些糕点,成为了一种新时尚。

九十年代,过年走亲戚时的礼品又有了变化。乡村人们的需求也从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转变,人们更加关注的是健康,关注享受生活,于是正月天有的人走亲戚除了枣花外,外加燕麦粉、燕窝粥、桔子粉等进行礼尚往来。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白面枣花已退出走亲戚礼物舞台,礼品仍以"健康"为理念,但是人们更加注重健康的品位了。礼尚往来中,有营养快线、各种奶制品礼盒、高精制食用油、高级营养补品等,不仅注重了礼品质量,也开始注重了礼品的包装,这些说明,乡村百姓的审美情趣也在大幅度提升。

从我记事以来,四十多年春节走亲戚礼品发生的不断变化,折射出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善,从物质层面的吃饱、吃好,到精神层面的追求健康,追求包装精美,追求品位高雅,充分说明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改变的不仅是生活水平,而且还有精神面貌,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都发生了悄然变化,国民素质也大大提高了。

撰稿人:赵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