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 12-27红船精神赞
- 06-30火红六月 我们毕业了
- 03-07晋城市女企业家为残障儿…
- 03-07俩青年的爱心行动
- 03-03真正无愧于共产党员称号
- 03-01电视连续剧《大清相国》…
- 03-01县佳佳幼儿园:上好开学…
- 03-01县佳佳幼儿园:新学期?…
- 03-01县佳佳幼儿园上好开学安…
热点排行
- 03-03真正无愧于共产党员称号
- 03-01县佳佳幼儿园:上好开…
- 02-05新春祝语(藏头诗)
- 01-29春节走亲戚礼品的变迁
- 03-07晋城市女企业家为残障…
- 03-01电视连续剧《大清相国…
- 03-01县佳佳幼儿园:新学期…
过 年
“过新年,真热闹,又放火鞭又放炮,红绿对子门上贴,墙上高挂毛主席,小朋友们蹦蹦跳,听得街上闹吵吵,我老婆子去瞧一瞧。”这是山里人家过年的一首年歌。
过了腊月二十三小年,人们开始忙碌着准备过大年了。不知是过去人们物质生活的贫穷,还是今天人们精神的颓废,过年就像温室里催生出来的蔬菜,东西还是原来的样子,而品起来却难寻往日的味道。
如今的日子,生活条件好了,物质丰富了,穿新衣随时都可以满足,吃美食也不用等到春节,更不用进入腊月就开始忙着采购,超市、店里是应有尽有,只要你愿意,可以天天过大年。信息时代的一切是那样的迅速便捷,拜年也不需要走出家门,一个电话一条短信就可以把祝福传到远在千里之外的朋友那里。逢年过节,祝福短信铺天盖地而来,千篇一律的内容让你很难找到年的喜庆温馨,守在电视电脑旁机械的回复着祝福短信,乏味的节目让人更加感慨年的淡然无味。记忆之中的年味是那样的浓烈和甘醇,感觉是发自内心的喜庆和欢乐。这让我不禁怀念起小时候过年的日子,让人期盼。
小时候的我天天盼着过年,过年意味着穿盼望已久的新衣服、吃平日里吃不到的好吃的、玩好玩的而且能得到一块两块的压岁钱,儿时的我天天跟在妈妈身后不停地询问何时过年,从过完春节就开始期盼下一个春节的到来,盼星星盼月亮的数日子,总是觉得时间过得很慢。
那个时候一进入腊月,村子里到处都弥漫着一股年的味道,那是一种农村人劳碌一年后收获和喜悦的气氛。大人们开始里里外外的忙着打扫卫生,置办年货。
到了腊月二十三小年,家家祭灶王,这天晚上家家都要烙上一大堆烙饼,让灶王爷带上干粮去西天汇报你一年的收入、好事坏事都要汇报。腊月二十四,大扫除,被打扫一新的屋子还要用白土子粉刷,等到晚上住在白土子还未干透的湿漉漉的屋子里,闻着那股特殊的泥土味道,别有一番滋味。窗花、年画,春联是那时人们不可缺少的年货,也是年味最浓的体现。平平常常的剪纸是大妈大婶的拿手好戏,窗花通长用大红纸、粉红纸、黄的、绿的剪,剪出来的图案是活灵活现。春联基本上是求读过私塾具有书法功底的老者或现任教师来书写,每当这时能写上几刷子的人家里的红躺柜上就会堆满一摞摞人们求写春联的红纸,书写春联的人端坐在小方桌前潇洒的挥毫泼墨,心里充满满足和惬意。大多人家的年画要到小镇的商店去买,这购买年画就成了过年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一进腊月小镇里的商店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年画样品,人们穿梭其间来来往往地挑选,当售货员把买者选好的年画卷好递到手中,买者就像接过幸福,紧紧揣在怀里乐颠颠地赶回家中。
经过一腊月的忙活,这年也就到了。大年三十吃罢早饭,太阳还高高的挂在天上,孩子们便盼望早早的天黑,再次清扫庭院,当阳光暖暖地照射小镇时,人们开始贴春联、粘窗花儿、贴年画了。这一件一件事做好后,那年的气氛便一下子被烘托出来。
大年夜,屋子的供台上摆满了给“老灶爷”的贡品,迎接“老灶爷”从西天返回家中。我们小孩子常常趁大人不注意偷偷溜过去顺便拿点解解馋,想必“老灶爷”也不会怪罪年幼无知的小孩。当夜幕真的降临的时候,小镇马上沸腾起来,霎时间,万家灯火,打扮一新的孩子仨一群俩一伙掌起小灯笼挨家挨户串门看年画。老爷爷老奶奶坐在火炕上乐呵呵地抓一把瓜子、花生或是糖块塞到孩子们的衣兜里。每当这时孩子们就像嘴上抹了蜜,爷爷奶奶叫得是那样的甜那样的脆,也喜得老爷爷老奶奶们脸上笑开了花。淘气的孩子们则在大街上狂欢,时不时传来他们的呼喊声和燃放的鞭炮声。
人们守到子夜,这时间就是无声的命令,顿时鞭炮齐鸣,震儿欲聋。家家煮饺子准备吃年夜饭。惯例在这喜庆的时刻,不能忘了承载我们的天地,不能忘了繁育我们的祖宗,桌子上摆放上面羊、面食、油炸果类什么的,还有供菜等等,恭恭敬敬地祭奠天地和祖宗,恭恭敬敬地向天地和祖宗叩首。祭奠仪式完毕,长辈们端坐在火炕上的方桌主席位置,家人按辈分轮流磕头拜年,长辈这时高兴地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红包送给儿孙们压岁,浓浓的亲情在这简单的仪式中传递……
大年初一,早早起床,穿上新衣服去挨家拜年,这时,总觉得自己衣服口袋不够用,有太多的好东西要装。我们小孩你追我赶相互分享着口袋里的东西,相约一起放鞭炮去了。 新年新气象,一切都喜气洋洋的。
初一至正月十五元宵节这段时间里,人们始终游艺在欢乐的海洋之中。在村里的组织下,白天扭秧歌、晚上编小剧成为小镇人们的主要精神食粮,各村的会首成为这段时间最高首脑,带领秧歌队、锣鼓队走村串户表演。各村的秧歌各有特色,高跷、舞龙、灯会、舞狮、旱船五花八门。还有街头小唱大都是秧歌队的自编自创,基本是恭贺新春的吉祥话。小镇的乡亲乐此不疲地不分昼夜一拨一拨观看秧歌,喜庆着,欢乐着。
时间荏苒,古老的年俗渐渐地离我们远去了。贴窗花儿、贴年画成了留在记忆中的永远回忆,春联也成了城里人可贴可不贴之物,拜年也渐渐的演变成电话里的问候……看电视春晚、想方设法的吃喝、整天整宿地搓麻,带着几分无奈几分虚情的大送礼成了人们过年的主要节目,久了,给人的感觉腻腻的,这年失去了应有文化味道也就自然淡了。
撰稿人:孙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