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365最新网址 >> 专题专栏 >> 建设专题 >> 礼仪文化

阳城蚕桑习俗内涵丰富

来源:太行日报晚报版时间:2018年05月07日点击数: 次字体:

蚕桑文化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标志着农耕文明的成熟。阳城地处蚕桑初始发源地,蚕桑习俗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

蚕桑丝织生产一直是阳城农业的支柱,是农民赖以生存和谋生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数千年的栽桑养蚕、丝织加工历史长河中,始终有一条绵延不断的溪流——蚕桑习俗在渗透传承。它与其他文化相融发展,形成了大量与桑、蚕、丝相关的诗歌、风俗、礼仪、服饰等文字符号,构成了蚕桑习俗的丰富内涵。由蚕而起,因蚕而庆,为蚕而祭的蚕谣、蚕谚、蚕事、蚕忌和蚕戏等传统习俗,已经深深融入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儿女婚嫁和日常生活中。

阳城有2个乡和5个行政村以桑命名,以桑命名的山川沟壑更是数不胜数。原为秦濩泽县故址的泽城村、府底村曾有蚕姑祠庙,祠内修有戏楼,楼前有容纳5000人的大广场。每年三月初三蚕神生日,当地人都要在这里给蚕神唱三天大戏。孤堆底村关帝庙、南海洞及汤帝庙内曾供奉有蚕神嫘祖娘娘像。这些都反映了蚕桑在当地蚕农心中的地位和劳动人民期盼丰收的愿望。

祭拜蚕神祈丰收、养蚕禁忌盼好运、蚕事民俗醇乡风,这些由蚕事延伸而来的娱乐活动,丰富了乡民们的精神生活,使栽桑养蚕在更广泛的空间里得以传承,这也是阳城蚕桑能随五千年文明史一直延续至今,并且一枝独秀的历史原因。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部分优秀蚕桑习俗和栽桑养蚕技艺已不被重视,亟须传承和保护。要想把蚕桑习俗传承下去,就必须有一大批专业的栽桑养蚕技术人员、缫丝人员、老艺人来支撑,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支持。

【特征】

栽桑养蚕是农村的重要生产项目和生活来源,因蚕事而引发的各种习俗已深深融合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儿女婚嫁和日常生活中。

【价值】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阳城蚕桑以其独特的功能引领着阳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纵览史迹,乡村农户以栽种桑树、养蚕织绸而安身立命;诗人骚客以咏蚕喻丝而抒发情怀;达官显贵以生丝绢帛而折税抵赋;天朝上国以送丝送帛而怀柔域外……蚕桑习俗构成了社会多重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有着重要的经济、文化、历史和科学价值。蚕桑习俗是阳城劳动人民长期智慧的结晶,且不能为现代技术所代替,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必须大力传承发展。

【代表性传承人】

蚕桑书记孙文龙,任阳城、武乡、屯留三县县委书记期间,倡导并实现地埂桑树化,在晋东南连树三面兴桑旗帜,使阳城1977年成为北方第一个蚕茧万担县。1978年底全县地埂桑达到2000万株,蚕桑总产量达到165万斤,占全省蚕茧总量的一半以上,使阳城蚕桑成为山西之首、华北之冠;建起阳城缫丝厂,丝织品享誉全国,为北方蚕桑丝织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第三代传承人村支书孙目林继承了孙文龙同志的蚕桑事业,并为此而努力工作着。

上一篇:次营镇首届雩祭民俗文化节启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