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工作作风 推动转型发展

来源:转载袁纯清时间:2013年12月27日点击数: 次字体:

在住村包村中与群众一起苦一起过一起干

记者:您在2010年刚到山西的时候,就抓干部作风,力度也很大,媒体对此报道很多。尤其是您带头开展住村包村,这个工作举措和力度在全国都是少见的。当时您是怎么考虑的?

袁纯清:众所周知,山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和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到山西工作后,我既为这里勤劳淳朴的人民感到自豪,也常为他们相对艰苦的生活状况感到忧虑。2010年山西省确定了推进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的战略目标,其中最重要也最艰巨的一件事情就是促进农民收入翻番。为深入思考这个问题,就必须先选取一个支点、解剖一只麻雀2011530日我第一次来到位于武乡县的砖壁住村,由此就与这个偏远山村结下了不解之缘。两年多时间里,我先后来过8次,加起来有13个白天、5个夜晚,走访过17户农家,参加了3次劳动,召开了12个座谈会,亲历了这里近两年多来所发生的新变化。

第一次到砖壁后,我联想到在山西这块黄土地上还生活着1800万农民,像砖壁这样的村子还占到全省行政村的1/5以上,联想到他们贫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调动资源特别是信息资源的能力十分有限,便结合自己的调研思考写成了《给全省领导干部的一封信》,掀起了一场涉及全省的下乡住村包村增收活动。两年多来省市县乡四级主要领导干部6010多人住村包村增收,带动全省12万多名干部下乡住村2万余个,下乡住村40万余天,组织开展各种活动7万多次。干部住村包村,带动了很多经济资源、社会资源投入到贫困地区,使那里的资源优势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形成农民致富的基本路径。2012年与2010年相比,包扶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46.9%

实践证明,这件事情做对了、做好了、做到老百姓的心坎里去了。受住村包村活动的鼓舞,今年2—4月我们又在全省领导干部中组织开展访民生、知民情、解民事集中走访活动,35个省级领导走访覆盖了所有县(市、区),376个市级领导走访覆盖了所有乡(镇、街道),3812个县级领导走访覆盖了所有村(社区)。各级领导走访农户14.8万户、召开座谈会3.1万次,了解群众所企所盼,帮助群众排忧解难。

记者:与城镇相比,目前农村特别是贫困山村生活还是比较艰苦的,您是采取什么办法让干部们沉下去的?

袁纯清:分析起来,主要是我们对干部提出了四个要求:一是必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沉下心、躬下身,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接地气,这是一个原则性要求。二是必须到贫困地区去,越贫困的地区越要去,这是一个导向性要求。三是必须把维护农民群众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帮助帮扶村农民收入翻番,这是数量化要求。四是必须把下乡住村包村作为领导干部每年述职的一项内容,并让组织部门来加以监督,这是一个政绩观要求。框定了这四个方面,就把促进农民增收、改进工作作风、树立正确政绩观三个问题统一了起来,取得比预期还好的效果。基于此,今年618日,我到砖壁时要求全省领导干部把下乡住村作为联系群众的一项基本制度坚持下去,完善机制,注重实效,让人民群众得实惠,让领导干部受教育。

记者:住村包村和访知解活动,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怎样衔接的?其中您又有什么感受呢?

袁纯清:我们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全省教育实践活动正在扎实推进。在确保规定动作做扎实的基础上,我们努力在自选动作上做出实效。比如,省四大班子成员赴右玉县实地学习,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右玉精神的重要批示;我以《转型跨越中务必保持艰苦奋斗作风》为题给领导干部讲了一次党课;围绕文山会海、三公经费、学会协会、窗口单位实行阳光政务、楼堂馆所及公务用车、评比达标及节庆活动等六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

突出问题,由省委常委进行领题调研,在此基础上由纪检监察部门牵头对公务用车、办公用房、会员卡、公款吃喝、学会协会等进行专项整治;针对四风我们还出台了一些硬杠杠,比如领导干部在本机关开会不带秘书,省领导下基层和公务活动一律不喝酒、一律吃本地菜,省领导每人只保留一处办公室,省四大班子领导配备的越野车统一管理,不能成为领导干部的专车等;18位省委常委和副省长深入与群众密切相关的窗口单位,面对面听取意见、实打实解决问题。从各方面反映看,人民群众对这些活动是充分认可和欢迎的。

可以说,开展住村包村和访知解活动,为山西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作了很重要的前期准备,对上述自选动作的开展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工作基础和群众基础。在住村包村和访知解活动中,我真切地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与群众一起苦、一起过、一起干论述的重要性。山西实施转型跨越战略三年来,党员干部与广大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一起苦、一起过、一起干了3年,取得了明显成效。下一步要办好两件大事,仍然需要我们与大家一起苦、一起过、一起干。这就是我最深的感受。

给扶贫开发装上产业的轮子

记者:只有农村面貌变了,群众生活富了,全面小康才能真正建成。最近,省委、省政府部署实施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启动了这个惠及数百万贫困人口的重大民生工程,这个工程是怎样产生的,怎样才能顺利实施?

袁纯清:刚才提到了,山西是革命老区,贫困面比较大,在太行山和吕梁山两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还分布着58个贫困县和412万贫困人口,扶贫开发任务十分艰巨。除了住村包村以外,我们还必须想一些其他办法。过去我们采取了输血式扶贫,效果不是很好。开展产业扶贫,路子很对但一直缺乏现实的载体和有效的途径。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在想破题的办法。

在大量的调查研究中,我注意到山西有这样一个悖论:一方面贫困面比较大,广大农村虽然有比较宽裕的土地、丰裕的劳动力和特色农业资源,但缺乏资本和技术,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困难重重。另一方面山西有6家世界500强企业,还有一大批国有和民营的骨干企业。这些企业不少是资源型企业,虽然已经过原始积累,但下一步转型的方向比较模糊。我想,如果通过政策创新,把贫困地区的特色农业优势与资源型企业的资本、技术和市场优势结合起来,就能一举两得。既为资源型企业转型找到了出路,实现了地下转地上、黑色转绿色,又为贫困地区提供产业支撑,为扶贫开发装上产业的轮子。

在这个思路基础上,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实施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就是以太行山和吕梁山两大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以促进农民收入翻番为核心,充分发挥企业资本、管理、技术、市场优势和贫困地区土地、劳动力、特色资源优势,支持引导各类资本进入贫困地区,运用市场化理念、项目化运作的方法,在全省形成一批年投入产业开发资金亿元以上、开发土地面积万亩以上、带动千名以上贫困劳动力就业的大型农业开发企业,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和生态化一体推进,促进企业转型和农民增收的双赢。为此,我们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对企业发展现代特色农业项目、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易地扶贫搬迁、开发性农业建设的支持力度,完善土地、财税、金融、人才、项目审批等方面的支持服务政策。目前,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正在顺利推进,已经涌现出一些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假以时日一定会产生巨大能量。我们不仅希望山西企业来跨界经营,也真诚欢迎全国各地的企业共同参与。

记者:近年来,首都等地市场牛羊肉持续走俏,价格攀升,山西传统上是个半农半牧地区,如何抓住这个市场机遇?

袁纯清:牛羊肉持续走俏,充分体现了特色农业的优势。近年来山西一直推广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发展模式,根本目标就是实现特色农业发展的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最近,在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所覆盖的大同、朔州、忻州调研时,我提出了以农载牧、以牧富农的发展路子。这些地区适应种玉米,产量相对比较高,实现农民收入翻番,就要抓住市场对优质牛羊肉的需求,在粮食转化上做文章。我对当地同志讲,如果当地种的玉米都养了牛羊,管农业的市长就是合格的,这就是农业现代化。比如,怀仁县养200多万只羊,本地出产的玉米不够用,还需要调入,这就是规模化、产业化。更重要的是养羊还能形成包括饲料、沼气、肥料、肉类加工、皮革加工、商贸流通等产业的完整的循环产业链。当然,这些都需要借助大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力量,这里我真诚希望各地企业进军山西特色农业领域。(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

煤老大煤科老大的精彩转身

记者:创新驱动好,试验区建设才好,才能走出资源型经济转型新路。山西作为一个煤炭大省,在推动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

袁纯清:实事求是讲,山西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短期内实现从煤老大科老大的转变,还是比较困难的。但要立足优势、错位竞争,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煤炭领域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实现煤老大煤科老大的精彩转身,则是完全可能的。

实施转型跨越发展战略以来,山西在以煤机为代表的重型装备制造、以煤制油和煤制气为代表的现代煤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的技术和产业化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煤层气开发总量居全国首位,全省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销售收入2012年分别达到280亿元、870亿元。目前正在建设的一批煤化工项目,无论从规模还是从产业链看,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低温发电、碳光玻璃、光伏玻璃、超轻型直升机、无人机、LED芯片等高新技术产业也取得一定突破,3个云计算项目分别在太原、阳泉和长治加快推进。

实现煤老大煤科老大的转变,需要围绕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提升和装备制造、现代煤化工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攻克一批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统筹抓好高端人才引进和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更重要的是,完善鼓励创新政策,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按照资本+高新技术=现代生产力的模式,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的创新体制,实现五个主要的目标:即社会新增研发投入主要来自企业,高层次人才主要引向企业,新建研发机构主要设在企业,科技创新平台主要建在企业,发明专利申请主要分布在企业,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研发、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主体。

实现煤老大煤科老大的转身,当前一个最重要的载体就是在太原与晋中两市交界处建设的山西科技创新城。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产业项目,而是一项通过创新驱动整体带动全省发展的战略工程。我们计划投入一百亿元,创造条件、搞好服务,广泛吸引北京、全国乃至全球高科技人才前来创新、创造、创业;引导省属重点国有企业,把各自的高新技术研发中心集中建在科技创新城,发挥集聚效应,形成创新高地;引进建设国内外一流实验室分部、一流研究所分所,发展实验室经济;加强与北京中关村、西安高新区、上海张江等国家级创新示范区合作,使山西科技创新城成为科技研发、成果孵化和人才聚集中心,做一篇煤的清洁、安全、低碳、高效开采和利用的科技大文章,为走出资源型地区科学发展新路挺起创新驱动的脊梁。

用转型熨平大起大落的周期波动

记者:我注意到,煤炭综合价格从2011年的每吨656元下跌到今年6月的450元,仅此一项山西今年上半年就减收1000亿元。但山西上半年GDP同比增长9%,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8%,请问是什么确保了山西经济没有大幅下滑?

袁纯清:煤炭是山西的第一大产业,煤炭价格下降对山西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个问题从历史上看是非常明显的。长期以来,由于畸重畸轻的产业结构,山西经济运行在每次经济周期中,波峰波谷振动之大、时滞效应之长,都在全国罕见。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煤价滑坡,山西经济遭受严重冲击,1999GDP出现了30多年唯一的负增长。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由于煤价下跌,山西是全国唯一没有保八的省份。去年以来,面对煤炭综合价格每吨下降206元、减收近1000亿元的严峻压力,我省上半年GDP增长9%,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8%,做到了稳中有进、稳中有为。其中的奥秘就在于,非煤产业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达到43.8%,非煤产业的发展弥补了煤炭收入下滑的缺口。可以设想,如果没有3年来转型跨越的积极进展,没有大规模的项目落地和建设,今年上半年很可能重蹈1999年、2009年的覆辙。应该说,正是转型的成效熨平了山西大起大落的周期波动。转型正以其强大的推动力为我省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正能量,使山西逐步打破了传统的经济形态和增长模式。此外,在转型的强力推进下,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2012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双双跑赢GDP,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两年超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这些都成为转型发展的重要特征和最好注解。

山西的优势在煤,潜力和希望也在煤。煤炭不仅是能源资源,也是碳材料资源,更是发展新兴产业的重要资本,山西的工业新型化在一定程度上讲要围绕煤来展开和推进。我们不仅要挖好煤,更要用好煤;不仅要做好煤炭本身的文章,更要做好煤炭延伸发展的文章;不仅要开发好地下资源,更要开发好地上资源。通过3年的转型实践,我们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这就是:以煤为基、多元发展。

转型跨越发展战略实施3年来,全省上下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积极实施以煤为基、多元发展战略,按照传统产业实行循环化、煤炭装备制造业高端化等七条路径,扎实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加快建设绿化山西、气化山西、净化山西、健康山西,为再造一个新山西奠定了坚实基础。2011年山西省第十次党代会进一步提出努力办好两件大事:一件是力争全面小康实现程度5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另一件是抓住建设转型综改试验区的机遇,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发展新路。我们要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动力,发挥领导干部这个转型的中坚力量,依靠人民群众这个转型的根本力量,坚定转型不动摇,加快转型不松劲,戮力转型不懈怠,以更加宏大的气魄、更加务实的举措、更加过硬的作风,进一步加快推动转型跨越发展、努力办好两件大事,推动山西发展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