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县蚕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科学意义与创新路径
张义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旅游研究与 规划设计中心总规划师。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推进委员会专家、国务 院参事室国茶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长城学会副秘书长、中国长寿 之乡绿色产业发展联盟专家委员会执行主任、中国农业区划学会休闲 农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业区划学会全国有机农业产业联盟专 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老年学和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智库”专家委员 会专家、北京沟域经济发展促进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生态文明 建设、沟域经济与山区发展、区域农业与乡村发展、旅游规划。主持 和主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部委委托项目 10 余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 4 项,发表学术论文 80 余篇,著作 8 部,撰写咨询报告 6 份,得到相关领导重要批示。
阳城县蚕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科学意义与创新路径
张义丰
一、“一带一路”战略与古丝绸之路重要货源地
2013 年,我国提出了 200 年来最伟大的洲际发展战略,这就是 “一带一路”。其本质,就是在发展战略布局上要“海陆并举”,是全 球化下的再平衡。五百年来谁著史?哥伦布 15 世纪的航海大发现, 继而开始了第一代全球化;19 世纪,英国和英镑的崛起,开始殖民 世界,这是第二代全球化;20 世纪,美国人主导了二战后的世界格 局,继而挟“联合国”“世界银行”“北约”领导地球。这一次,“和 而不同”的中国以全新的“天下观”为全人类顶层设计未来。
全球化的再平衡,就是要一举扭转 500 年来三代全球化造成的偏差。这 500 年来,由于航海的全球化,重商主义的全球化,使得形成 了“乡村从属城市,东方从属西方,陆地从属海洋”的不平衡格局。 而“一带一路”战略,最重要的,就是陆上的“西进”。
(一)山西省与“一带一路”战略
“一带一路”是山西省的出路之一。一是山西要重新打量世界, 发现自己。顺势而为,借势而上,造势而动,积极主动融入;二是借 我国“海陆并举”的世纪战略态势,对接“一带一路”;三是要突围 百年山西能源魔咒的声势,贯通优秀山西文化的气势,化被动为主动, 建构山西的未来。唯有在思想领域,全面系统升级,才能与世界对话。
在“一带一路”是战略机遇面前,山西省不能袖手旁观,行动上 更应有所作为。一是在方向上,晋北(大同、朔州、忻州)要主动融入京津冀经济圈,搭“中蒙俄经济走廊”之便利,发展自己;二是晋 南(运城、长治、晋城)具有天然优势对接中原经济区,登上新亚欧 大陆桥的国际列车;三是以太原为中心的城市群,致力于“山西门户” 的定位,以唐风晋韵风采拥抱世界。从此,山西不再以大山大河为疆 界,化整为零,分散突击,彻彻底底融入“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构想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国际国内的高度 关注和强烈共鸣。作为蚕桑文化之城的阳城县,我们有理由更加激动 与兴奋。阳城县蚕桑文化与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相连,我们要抓住这个 机遇,以传承蚕桑重要供货地为核心,建立一个区域联动的蚕桑发展 战略体系,形成中外“双赢”的丝绸生产贸易新格局,做大做强蚕桑 文化旅游; 以蚕桑丝绸文化为纽带,传播合作包容、利益共享的丝绸 之路精神,确保阳城县蚕桑在国内外的特色地位,保障“蚕桑”这张 象征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国格的“名片”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二)阳城县与蚕桑之路
“一带一路”建设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影响世界最重要的“中 国战略”,是新形势下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布局。在国家大力推 进 “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下,桑蚕业的发展呈现多元融合生态 化的趋势。随着旅游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阳城县作为丝绸之路的 重要节点城市,桑蚕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成为可能。
蚕桑文化是阳城县最具特色的文化之一。自古就是我国重要的蚕 桑丝织生产基地,有着“丝绸之府”的美誉,是世界丝绸文化发祥地 之一。唐宋时期,泽潞地区(今晋城和长治)就是丝绸之路的主要货 源地,潞绸成为宫廷供奉。阳城的蚕茧生产和缫丝生产历史悠久,可 上溯至西周,是泽潞地区最大的蚕茧之乡,昔日的古商道遗迹尚存。 迄今阳城仍是华北蚕桑第一县,蚕茧产量占到华北地区的百分之五十以上。
国家推行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旅游者的需求也在 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更倾向于富有参与体验性、知识文化性的旅游产 品,呈现出一种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所有这些对阳城县来说 是促进桑蚕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开发蚕桑文化旅游的良好契机。
二、阳城县蚕桑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阳城县蚕桑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有利 于提高蚕农的积极性,保持茧丝绸行业人员稳定;二是有利于提高民 众的参与度,深度挖掘桑蚕文化旅游价值;三是有利于促进与普及桑 蚕旅游文化,扩大茧丝绸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四是有利于保护阳城县 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增加农民的经济效益。
(一)提升阳城县蚕桑文化区域竞争力的需要
阳城县是华北地区蚕桑种植面积最大的县,现有种植面积 15 万多亩,在阳城县 30 万农民中有 10 万农民从事栽桑养蚕。近年来,该 县牢牢把蚕桑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通过政策引导、科技扶 持、机制保障,使蚕桑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向品牌化、规模化、标准 化方向迈进,并形成了复合产业,真正鼓起了群众增收致富的钱袋子。
(二)保护、传承和利用阳城县桑蚕文化的需要
蚕桑文化是我国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折射着中国传统农业 社会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惬意生活。它所传达的是勤劳 智慧的先民,在对 “天人合一”的追求中学会了坚守创新。湖州桑 农所创立的桑基鱼塘系统,是一种科学高效的农业生产系统,是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是人类共同的宝贵遗产。[1]
(三)推动阳城县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阳城县的蚕桑文化底蕴深厚且独具地方特色,为蚕桑文化旅游的 开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蚕桑文化旅游的开 发,有助于阳城县旅游整体形象的完善,进一步提高阳城县旅游业的 竞争力。挖掘阳城县丰富的蚕桑文化资源,依托现有的蚕桑丝织产业, 进行蚕桑文化旅游的开发。通过蚕桑文化旅游带动阳城县蚕桑丝织产 业的发展。
三、蚕桑产业价值与功能
(一)蚕桑产业价值
蚕桑产业是创新产业,是领先世界的原创性产品和产业,更是“一 带一路”战略实现的根基。从蚕桑丝绸中,我们能够提炼出相应的文 化内涵。
1、桑: 坚忍不拔,具有很强的适应外部恶劣环境的能力,古人 视之为“神木”,体现的精神实质包括坚韧、纯洁,是求新求真。
2、蚕: 生生不息,尽心尽力,克己克能,体现的精神实质包括 勤勉、奉献、执着; 是求变、求实。
3、丝:组织的概念来源于丝绸,丝绸是“组织”之中的精品,轻 盈柔润、一丝不苟、丝丝入扣,体现的是求善求美。
蚕桑产业是中国的国家名片,积淀了悠久历史的丝绸文化是中国 文化影响世界的重要组成部份,绚丽多姿、珠光宝气的中国丝绸受到 各国人民的衷心喜爱。蚕桑产业是目前我国少数几个既能主导国际市 场、又有自主知识产权、还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
蚕桑文化在物质、精神、行为和制度层面渗透进中国人的日常生 活,塑造着中国人的国民性格。蚕桑之道是蚕桑文化的内涵,体味着 中国人的生存、生产和生活之道,是华夏文明延绵不绝和辉煌的重要内生动力和指引。从物质层面看,它催生了丝绸、生产工具等器物; 从 精神层面看,它形成了以蚕桑之道为核心的价值观; 从行为层面看, 它形成了蚕桑生产中的民俗和技艺; 从制度层面看,它形成了生活中 的一些礼仪。[2]
蚕桑产业不仅为我们提供美丽的丝绸纤维,还可以作为食用或饲 料用蛋白来源,具有非常美好的前景。而根据最新研究,桑叶的蛋白 含量高达 25%以上,可以作为很好的饲料蛋白源和食用蛋白源。随着 不可再生石油资源的逐渐枯竭,合成纤维的增长将受到一定的影响, 而约占纤维总量 1. 6‰的丝绸,含有 18 种氨基酸,与人体皮肤亲 和力较强,且雍容华贵,具有良好的透气、保健作用,符合国际绿色 消费需求的发展趋势。
(二)蚕桑产业功能
蚕桑生产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解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特别 是妇女的就业问题; 作为售现经济作物,蚕桑生产能快速回笼资金, 是农民脱贫致富的优选产业。同时具有保持水土、绿化环境的作用, 是典型的生态产业和创意农业。
蚕桑产业处于茧丝绸行业前端,作为我国的传统功勋产业,承载 着厚重的文化积淀,塑造了蜚声历史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但在 经济新常态下,蚕桑这一传统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形势严峻。如何探索 蚕桑产业以“稳主业、调结构、拓多元”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先导, 加快农游结合,已成为阳城县县委县政府必须面对的问题。
结合供给侧改革,利用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红利,不断调整产业 结构;结合国家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布局,做强“一产”、 做优“二产”、做活“三产”,将蚕桑文化与现代生态农业、休闲观光、 旅游度假、健康养生相结合,使传统种桑养蚕单一模式转变为种桑养人立体发展模式。
四、阳城县与山西省蚕桑产业发展
(一)阳城县蚕桑产业发展
山西省在历史上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和丝绸之路 有着紧密的联系。唐宋时期,泽潞(今晋城和长治)地区成为丝绸之 路的主要货源地,潞绸为宫廷供奉。阳城县蚕桑发展已有几千年的历 史,目前仍然是华北地区蚕桑种植面积最大的县,现有种植面积 15万多亩,阳城县蚕农从春蚕到晚秋蚕共养了五季蚕,阳城县 30 万农民中有 10 万农民从事栽桑养蚕。近年来,该县牢牢把蚕桑产业作为 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通过政策引导、科技扶持、机制保障,使蚕桑 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向品牌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迈进,并形成了 复合产业,真正鼓起了群众增收致富的钱袋子。
(二)山西省蚕桑产业发展
对接一带一路不仅为山西融入亚欧经济一体化提供了契机,也为 山西作为黄河文明诞生地的华夏文化融入创造了契机。山西历史文化 悠久,资源丰富,汉、唐时期,山西是丝绸之路的承接带。元代以后, 丝绸之路的东延段在山西境内。在明清乃至民国时期,晋商抵达东南 沿海,连接了“海上丝绸之路”。山西省要学习历史,从中汲取智慧, 抓住历史机遇。山西省的地理区位完全可以担当起丝绸之路经济带的 陆路枢纽功能,成为“一带一路”沟通的天然中介。一是山西是中华 民族的摇篮和文明发祥地;二是山西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 重要区域三是山西是中国北方沿海地区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陆 路枢纽。
山西省早在 5 000 多年前就已利用蚕丝作为织物原料,是蚕桑产业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早在“十一五”期间,山西省在“调结构、创 品牌、促升级”的发展思路和国家商务部“东桑西移”政策的引导下, 有效地整合了山西省蚕桑资源,促进了山西省蚕桑产业结构调整和产 业升级。至“十二五”时期,山西省的蚕桑产业已由之前分散的 20 多 个县( 市) 集中到阳城、沁水、高平、柳林、垣曲等 5 个县( 市) , 缫丝企业也由 20 家转型升级为 4 家,形成了规模化布局、产业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基本格,年均桑园面积约 9 700 km²、养蚕农户约 4. 18 万户。
1、新品种选育、推广初见成效。新品种、新技术的创新研究与 应用一直是山西蚕桑产业发展的根本。
2、产业化规模稳中有升。初步培育出一批龙头企业,以精准化 经营取代千家万户粗放散养的局面,采取“公司 + 农户”的经营方 式,打造公司形象,提高农民收入。
3、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山西省一直注重科研和应用推广相结 合,实施了“山西省蚕桑种质资源基础平台建设”,推动了种质资源 发掘、保护、创新和利用。
4、生态效益初步显现。桑树是速生木本植物,具有根深叶茂、 抗污染、抗旱、耐盐碱、适应性强、易栽培养成的特点,能够绿化环 境、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空气,是修复生态、退耕还林的优良 树种。
五、阳城县蚕桑文化与旅游创新发展理念
“内发式发展论”是地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理论,成为区域经济 成功的理论基础之一。其重要特征是强调在开放的前提下,如何实现 内发式发展,并注重强调本土、本区域的全方位地思考一个城市及一 个地区经济如何发展。一是具有明显的本土色彩:振兴地域经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障现在以及将来地域内居民的福利。具体来说,是减 少财富的流出,增加财富的流入,强化财富分配的公平性,创造更多本 地区的就业机会,从而提高本地区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二是强调生 态与环境和谐:发展经济,必须是要以环境保护为前提,创造出以自然 保全与经济文化相融合的生存空间;三是联立关联产业: 一个地域如 果没有关联产业即使存在主导产业,也并不能促进地域经济的发展。 一是以地域内的文化、技术、产业为基础,以地域内市场为主要研究 对象进行开发;二是在环境保护的前提下,通过自然保全、创造舒适的 生活空间、繁荣经济文化等的综合开发,来实现经济发展;三是开发具 有地域特色的产业,并创造出高附加值的关联产业来;四是为了提高资 本与土地等资源的利用效率,要建立由本地居民参加的并享有充分自 主权的地域经济自治体。
(一)注重地域经济中的个性发现 蚕桑文化就是阳城的 个性文化
地域经济中的个性发展,一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寻找:一是地域内 的资源结构:包括自然、经济和社会资源;二是地域内的经济文化: 主要是寻找能够创造出经济效益的文化,进而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文 化产业;三是地域内的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市场结 构、技术结构、投资结构、供求结构、企业规模结构以及财政金融结 构等。
(二)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经济体系 蚕桑文化就是阳城 的新经济体系
根据县域经济的形成,可以分为“内发式”县域经济和“外发式” 县域经济两种类型。“内发式”县域经济,是以地域内的资源、能源等 为契机自然形成的。其主要特征:一是传统性。本地的传统技术、传统工艺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产业;二是小规模。具有规模小、 品种多、经营形态各异;三是满足特定市场需求。立足本地市场,扩 展国内外市场;四是相关产业建立。围绕着传统产业或地域的主导产 业,建立了与之相关的产品设计、产品开发、原材料加工、以及金融 服务等相关产业。
(三)地域品牌是一定地域内众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 可以有效地提升本地域的竞争优势和经济文化特色
产业聚集是树立地区品牌的前提,创新能力是地域品牌竞争市场 的关键。创建阳城桑蚕文化地域品牌,不仅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更要从本地域的实际出发,坚持独特性、优势性、创造性。依靠地方 品牌或地域品牌来发展区域经济,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 选择。
1、产业聚集是树立地区品牌的前提。 地域的品牌价值是建立在当地优势的产业或产品基础上的。当地的某一个产品或产业的基础好,地域品牌价值就高,地域的知名度就高。
2、合理分工、密切协作是打造地域品牌的基础。 明确分工使政府和每个企业专注于核心能力的培养和成本潜力的挖掘;密切协作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链,两者的结合构成强大的 产业竞争优势,进而赢得市场,形成产业品牌。
3、创新能力是地域品牌竞争市场的关键。 只有通过产品设计开发的创新,生产工艺技术的创新和生产经营管理制度的创新,品牌发展观念的创新,才能在继续发挥传统优势的基 础上,不断增强品牌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8]
(四)地域文化是一直处于一种流变状态的,并且在不断 地发展当中虽然时间是不能够逆转的, 但是古老且传统的地域文化没有被 淹没在历史发展的长河当中, 科学、 合理地完善当地区域文化城市 交通导视系统设计是非常艰巨并且重要的任务。
1、地域文化是生活存在的证明、地域认同的源泉和地域印象的继承
寻找阳城地域文化能够与蚕桑文化城契合点,让人们能够加深对 阳城的认识,了解蚕桑文化应具有的重要价值以及作用。在阳城蚕桑 文化城建设当中,不仅能够凸显丝路之城魅力,还能继承阳城独特地 域印象,有助于城市文明建设。[9]
2、地域文化是发展县域特色经济、促进阳城经济与社会跨越发 展重要条件。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与地域文化密切相关,地域特色文化渗透到县 域经济中,立足于蚕桑资源优势等,可形成独具特色的县域经济模式。
3、地域文化创新是阳城各领域创新的重要基础。 以创新为基础的高科技产业越来越需要创新文化,区域的发展也越来越需要文化的创新以致区域的创新。文化创新不仅是区域创新的 重要方面,而且是区域创新的源泉,尤其是区域技术创新、制度创新 和管理创新的前提和先导。
4、地域文化是阳城综合竞争力提高的重要源泉。 经济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竞争力。文化既是一个区域的形象,也是灵魂,只有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独特的区域个性 和风格,形成特殊的魅力和吸引力。
5、地域文化是阳城经济发展的重要生长点。 文化不仅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直接因素,而且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变量,尤其是文化已经构成了产业化的重要资源,文化产业作为第 三产业的重要内容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生长点。
6、地域文化是阳城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动力基因。 地域文化经过挖掘、整合、归纳、成型,被群众所认可进而深入人心之后,它就会成为一种粘合剂,使广大干部群众团结起来,树立 起共同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从而对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 大的精神动力,时时刻刻发生影响和作用。
六、建议启动阳城蚕桑文化城建设 提升泽潞蚕桑品牌影响力
高速发展的中国将“一带一路”作为新时期的国家战略,与世界 各国建立起广泛的合作和联系。国家战略,文化先行,我们应当依托 阳城深厚的蚕桑历史文化底蕴,对外展示阳城文明、增强阳城的文化 软实力。
阳城县是华北蚕桑第一县,蚕茧产量占到华北地区的百分之五十 以上。经专家研究,古丝绸之路重要货源主要是 10 个市县,突出丝 绸、瓷器、茶叶三个方面,涉及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作为古丝绸之 路主要货源地城市,具备创建阳城蚕桑文化城条件。如果把阳城带有 地域特色的蚕桑文化比作底蕴和基石,那建立在这基础之上的具有现代文明的文化城就是它的延伸和深化,就像一切艺术的升华都来自于 生活和实际一样,最终都要进行改进和升华。从蚕桑文化与旅游相结 合的视角,通过蚕桑文化遗产研究反映出了蚕桑文化和旅游之间的密 切联系,为蚕桑文化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对蚕桑文化 城的研究形成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整体框架,以蚕桑文化为主线,把握 蚕桑文化城的整体脉络。在展示阳城蚕桑文化全貌的同时,突出体现 了阳城的 “地域文化”和 “本土文化”。
目前,阳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古丝绸之路重要货源地建设,把 蚕桑产业化、蚕桑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作为重要抓手,依托阳城县的农业与旅游资源,大力实施“旅游兴县”战略,全面推进对接一路一 带进程。蚕桑产业化和文化旅游业已成为推动阳城经济社会转型垮越 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古丝绸之路重要货源地建设的重要支撑。但也 存在诸如农业、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不够,旅游文化的深度开发不 足,文化旅游产业化程度低,缺乏市场竞争力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深刻认识蚕桑文化,准确定位阳城发展方向。建设古丝绸之 路重要货源地既是对区域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是对重要货源地发展的 深入挖掘,更是阳城县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跨越腾飞的重大战略 平台。从蚕桑产业国内外发展趋势分析,蚕桑作为阳城的特色产业, 需要产业化深度发展。同时,蚕桑文化作为阳城县突出的地域文化需要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阳城既是华北地区最大的蚕桑生产基地,又 是对接一路一带的重要载体,更是推动蚕桑之路旅游城市绿色发展的引擎。
2、抢抓政策对接机遇,推动区域整合联动。加快建设丝绸之路 经济带,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积极应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做 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施西部地区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 阳城县要深入研究山西省和国家的政策和投资导向,吃透、用活、用 好各类优惠政策,发挥阳城古丝绸之路重要货源地的这一区位优势,进一步推动农业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提升蚕桑文化旅游发展内涵, 全力打造中国阳城蚕桑文化城,立足蚕桑产业的阳城优势和资源禀赋, 构筑蚕桑田园综合体,形成以蚕桑文化城为主线,集蚕桑田园综合体、 蚕桑小镇、蚕桑美丽乡村于一体的展示平台。大力整合、发掘、保护、 开发和利用阳城潜在和后发优势资源,不断培育壮大农业、文化旅游 产业,使之真正成为蚕桑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
3、拓宽投资融资渠道,实现全域增容提质。积极构建“顶层设 计、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采取招商选资、社会融资、个人集资、设立蚕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金等多种方式, 拓宽投融资渠道,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坚持统筹谋划,突出重点,着 眼中国阳城蚕桑文化城建设,集中财力加快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提升文化旅游服务整体功能,正真让游客留得下来、吃得放心、 住得舒适、行的便捷、游得舒心,购得其所、玩得开心。各级政府和 职能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细化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职责,协调一致, 通力合作,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4、坚持走内发式的发展道路,着力培育蚕桑文化品牌。放眼世 界文化旅游市场,依托阳城蚕桑地域特色优势,科学制定中国阳城蚕 桑文化城总体规划和蚕桑田园综合体建设规划,促进文化旅游产品向 系列化、精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提升文化旅游的市场竞争力;制 定蚕桑文化品牌战略规划,设立品牌建设专项资金,建立健全品牌保护和激励机制,集中力量培育和打造一批符合国家地理标志和绿色文 化旅游产品认证标准、具有区域或全国影响力的名优特产品,形成特 色品牌优势,以质量树品牌,向品牌要效益;要重视和加强培育、发 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旅游企业,创新经营管理模 式,拓宽产业发展空间,壮大产业发展规模,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延 伸产业发展链条,加快产业化发展进程,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 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七、建议启动阳城蚕桑田园综合体建设 推动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
进一步优化蚕桑区域布局,提倡适度规模经营的理念,不搞运动 式的盲目发展。以提高蚕茧的质量和效益,优化布局、集中发展、规 模化经营为推动蚕桑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重点扶持和培育技术 力量雄厚的企业,发挥其引领带动作用。随着蚕桑产品的多元化发展,蚕桑生态休闲旅游已成为新的蚕桑产业经济增长点,可为新时期蚕丝 文化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阳城县作为华北地区最大的蚕丝之乡和古 丝绸之路重要货源地,基本上具备了区域蚕桑产业化示范基地和蚕桑 文化旅游体验区的条件,符合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田园综合体建设标 准。笔者建议:尽快启动阳城县蚕桑田园综合体建设。
田园综合体是在城乡一体化格局下,顺应农村供给侧结构改革、 新型产业发展,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中国乡村现代化、新型 城镇化、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种可持续模式。其出发点是主张以一 种可以让企业参与、带有商业模式的顶层设计、城市元素与乡村结合、 多方共建的“开发”方式,创新城乡发展,形成产业变革、带来社会 发展,重塑中国乡村的美丽田园、美丽小镇。
(一)田园综合体的经济技术原理
田园综合体的经济技术原理就是以企业和地方合作的方式,在乡 村社会进行大范围整体、综合的规划、开发、运营。一是企业承接农 业,就可以避免实力弱小的农户的短期导向行为,可以做中长期产业 规划,以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的方法提升农业产业,尤其是发展现代农 业,形成当地社会的基础性产业;二是规划打造新兴驱动性产业—— 综合旅游业,也可称之为文旅产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二)田园综合体的综合产业体系构建
田园综合体的综合产业链包括核心产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 衍生产业四个层次的产业群。一是核心产业是指以特色农产品和园区 为载体的农业生产和农业休闲活动;二是支持产业是指直接支持休闲 农产品的研发、加工、推介和促销的企业群及金融、媒体等企业;三 是配套产业是为创意农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的企业群,如旅游、 餐饮、酒吧、娱乐、培训等等;四是衍生产业是以特色农产品和文化创意成果为要素投入的其他企业群。
(三)田园综合体空间组织
田园综合体包括农业、文旅、地产三个产业。一是农业要做三件 事——现代农业生产型产业园+休闲农业+CSA(社区支持农业);二 是文旅产业要打造符合自然生态型的旅游产品+度假产品的组合,三 是地产及社区建设,无论改建还是新建,都需要按照村落肌理打造。
1.景观吸引核:吸引人流、提升土地价值的关键所在 依托观赏型农田、瓜果园、观赏苗木、花卉展示区、湿地风光区、水际风光区等等,使游人身临其境的感受田园风光和农业魅力。 2.休闲聚集区:为满足客源的各种需求而创造的综合产品体系 可以包括农家风情建筑(如庄园别墅、小木屋、传统民居等)、乡村风情活动场所(特色商街、主题演艺广场等)、垂钓区等。休闲 聚集区使游人能够深入农村特色的生活空间,体验乡村风情活动,享 受休闲农业带来的乐趣。
3.农业生产区:生产性主要功能部分 让游人认识农业生产全过程,在参与农事活动中充分体验农业生产的乐趣,同时还可以开展生态农业示范、农业科普教育示范、农业 科技示范等项目。
4.居住发展带:城镇化主要功能部分 居住发展带是田园综合体迈向城镇化结构的重要支撑。通过产业融合与产业聚集,形成人口相对集中居住,以此建设居住社区,构建 了城镇化的核心基础。
5.社区配套网:城镇化支撑功能 服务于农业、休闲产业的金融、医疗、教育、商业等等,我们称为产业配套,由此形成产城一体的公共配套网络。
八、建议阳城县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推动生态产业化发展
根据阳城县生态系统保存完好,生物多样性丰富、植物和地貌景 观独特、自然与历史人文遗迹相互交配的生态特点,通过对生态旅游 开发现状的分析,提出以生态保护为前提,正确处理好生态保护与旅 游开发的关系,在生态负荷旅游体验经营管理、乡村利益之间取得平 衡,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加强环保生态建设、科学控制生态容量、精 品打造重在特色、健全制度严格管理。
生态旅游示范区以生态文明和旅游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以生态 旅游项目建设为重点,坚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创新发 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视保护为重中之重,在“保护第一”的前提 下,努力探索一条既发展旅游又保护环境的新路子。努力把阳城县生 态旅游示范区打造成中国一流的生态旅游高地,充分发挥其在生态经 济和旅游产业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为阳城县省级旅游度假区和山西 省旅游产业大省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九、建议阳城县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 推动生态经济发展
阳城县生态文明建设基础较好。一是该县为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 重点生态涵养区;二是该县为典型的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良性互动发 展资源富集区域;三是该县为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交相辉映的生态旅 游产品供给地;四是该县为远古与现代人类文明融合发展的蚕桑文化之乡。
生态立县战略是阳城县的立县之本。阳城县委县政府正确把握 “生态涵养”与“发展”的关系,积极探索生态涵养发展区建设生态 文明有效途径,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取得了重要成就,基本具备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条件[4]。
十、建议阳城县创建国家深呼吸小镇 培育特色旅游魅力
目前,由中国国土经济学会推选“2017 百佳深呼吸小城”入围 名单。国内这 200 个小城,得到了国家认可,虽然阳城县没有入选, 但阳城县基本具备了入选条件,建议启动阳城县国家深呼吸小镇建设 规划。
深呼吸小城是指空气负氧离子含量、森林覆盖率等各项生态指标 较高的县域、县级市,这些区域的生态建设和景观体系兼优,具备吸 引人群前往“避霾”的条件,因而在旅游市场蕴藏着极大的发展潜力。 一是旅游把深呼吸小镇品牌转化为产业价值的核心驱动力(三避三 养);二是休闲度假时代催生深呼吸小镇市场需求;三是蚕桑文化与 全域旅游融合开发模式为深呼吸小镇发展提供了基础;四是全域旅游 引导下的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为深呼吸小镇建设提供了条件。这 四个层次的逐步推进,能有效整合养生、养老,实现品牌价值。
十一、建议建立阳城县新型特色智库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党中央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着眼于 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作出的重大举措。智库, 又称“思想库”“智囊团”,是战略、政策、人才的储备库。更是现代 决策体制的产物,已成为国家及地方政府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 产品具备战略性、创新性、前瞻性、可行性,重点聚焦政府的公共决 策、社会治理和民生问题。建立特色新型智库作为以战略问题和公共 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为宗旨的研究咨 询机构:一是在机构属性上是独立法人,包括事业法人和社团法人, 二是在业务范畴上要以政策研究为中心,为国家、省、市各级政府提 供独立的第三方决策咨询服务,三是在人员配置上要符合学术与政治互融互通的理念。
(一)阳城智库建设的功能与作用
建设阳城智库是提高阳城科学决策水平、实现阳城持续发展的必 然要求。当前,阳城正处于由规模增长向效率优化转变的关键时期, 改革发展中的各类问题突出,发展任务艰巨,这对决策研究提出了更 高要求。在这一背景下,政府决策的科学与否成为事关阳城安全稳定 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阳城特 点的决策支撑体系,按照贴近阳城决策需求、坚持问题导向、反映人 民呼声的要求建设适应阳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智库,以科学咨询支 撑科学决策,以科学决策引领科学发展。
阳城智库,必须立足县情,充分体现阳城特色、阳城风格、阳城 气派。一是充分利用战略谋划和综合研判能力,围绕县委、县政府决 策急需的重大课题,以及改革发展稳定重大任务和应对区域性环境问 题,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二是持续产生高质量的 研究成果,适度超前科学选题,形成高标准、严密规范的成果质量保 证体系。三是接轨山西省和国家发展政策,积极参与区域性的发展战 略和交流合作,把握阳城理念和阳城主张有效传播。
(二)阳城智库建设的主体框架
阳城智库建设要以增强决策服务能力为中心,一是紧紧围绕全面 深化改革和推进依法治国等重大任务,增强战略谋划和综合研判能力。 及时发现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苗头性、趋势性的重大问题并作出客观、 准确的判断,对事关阳城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问题,能出大思路、大战 略、大举措,从专业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意见。二是准确把握决 策需求、快速组织开展研究、提高成果质量、加强政策建议的及时性 和准确性等方面,建立起完善有力的服务保障程序。三是及时开政策研究、决策预评估、政策实施后评估和政策解读工作。协调、集聚各 方面智力资源参与决策咨询研究,提高研究成果的系统化、整体化运 用水平。四是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学术理论研究,夯实政策咨询 研究的理论基础。大力倡导“唯实求真、守正出新”的理念,树立实 事求是、独立思考的学风。
阳城智库围绕重大事件,以独立、独家、独到的观点予以理性评 析和前瞻研判。同时还肩负着咨政、启智、创富、聚才等重要功能, 使之成为“决策显微镜、战略风向标”,树立立足阳城,面向京津冀, 突出服务县委、县市政府的使命,以思想性、创新性、前瞻性和权威 性为定位,致力于打造晋城市乃至山西省一流的县域发展智库。
(三)阳城智库建设的主要任务
推进阳城智库建设,以“非盈利、促发展”为宗旨,以战略问题 和公共政策为切入点,以“特(特色)、专(专业)、新(创新)、优(优化)”为目标,是一项全新的艰巨任务,意义重大,使命光荣。 需要阳城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统一思想,凝聚 力量,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努力构建阳城发展新格局,奋力开创改 革发展新局面。
1.促进“美丽阳城、健康阳城、幸福阳城”建设。围绕 “五化 同步”新任务,提出具有科学性、综合性、战略性的理论支撑和政策 建议,以蚕桑文化建设为起点,进一步提高在区域经济、区域规划、 三农问题、两型社会、文化创意产业、新型城镇化、信息化等方面的 决策能力。
2.加强落地产出。智库专家每人每年写 1-2 篇研究或咨询报告, 与国家政策对接,争取国家级、省级重点项目在阳城落地。
3.强化人员培训。围绕阳城建设发展实际,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其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4.促进“阳城论坛”举办。倡导建立蚕桑之路发展论坛永久会址, 促进蚕桑文化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 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阳城。
5.解决实际需求。围绕蚕桑文化建设,定期开展合作研究,搭建 互联互通的信息共享平台,畅通信息获取及反馈渠道,使决策咨询意 见得到及时的评估、反馈和运用,有效提高蚕桑文化旅游建设的实际 需求。
参考文献
【1】刘战慧 刘昕昕“一带一路”战略下湖州蚕桑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浙江农业科学
【2】王济干 蚕桑之道与“一带一路”战略 中国蚕业
[3]邬关荣 冯金凤保护和开发茧丝绸文化遗产的思考 中国蚕业
【4】李龙 高源等 加强国际蚕业合作 共铸丝绸之路辉煌 中国蚕业
【5】常菲; 林忠芬 新常态下广东蚕桑产业创新转型发展路径探析 广东蚕业
【6】黄凡哲 王晨阳等山西省蚕桑产业现状及“十三五”发展思路中国蚕业
【7】刘伟东 梁秀山 内发式发展论 一种新的地域经济理论 财经问题研究
【8】地域品牌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陈方方; 丛凤侠 山东社会科学
【9】尹律航 吴宇恒 新疆城市交通导视系统设计的地域文化探析美与时代
【10】德州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赵复强 合作经济与科技
【11】温宏君 山西省在“一带一路”战略中行动策略 经济研究导刊
【12】李虹 文明融合视角下的山西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 经济研究导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