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 12-20只留清气满乾坤
- 11-20江西南昌青云谱梅氏家风
- 09-30裴氏文化与家国情怀
- 08-18抱朴守拙的廉吏“文太保…
- 07-14“三不”刺史李幼廉
- 06-12延安整风时期干部的写笔…
- 05-08立雪程门
- 03-07有心与无心
- 01-25谆谆教诲 殷殷期望——…
热点排行
- 11-20江西南昌青云谱梅氏家风
- 06-12延安整风时期干部的写…
- 12-20只留清气满乾坤
- 08-18抱朴守拙的廉吏“文太…
- 09-30裴氏文化与家国情怀
- 07-14“三不”刺史李幼廉
- 01-25谆谆教诲 殷殷期望—…
抱朴守拙的廉吏“文太保”文澍
很多人都知道保山的地名是因为保山城西面的太保山而得名,那么太保山又是因何而得名呢?这就要得追怀一番“文太保”文澍,因为太保山就是因文澍而得名。山以人而得名,人以山而传千古,在太保山追怀文澍,自然是一种历史的解读,“自然的山”将因为这种追怀解读变成一座“人文的山”。
文澍是明代中期人,生年不详,卒年约是正德十年(1515年)。他是保山第一个有历史记载的进士,字汝霖,号橘庵,原籍常德桃源杜青村(今木塘垸乡)。他的祖父文宗义因罪谪戍边区落籍金齿卫(卫所在今隆阳区),于是他家就成了“金齿军籍”。
文家落籍金齿后,就居住在太保山的东麓,只不过当时的太保山因为山坡上长满松树而被人叫做“松山”。文澍家的家风严谨,他的父亲文政“构楼当山水之胜,匾曰:‘高明图书’”,经常闭户焚香读书,素以孝悌忠信处世,俭朴诚信,治家从严;他的母亲坚持“教子读书以取科第”。我们可以想象,文澍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从小就背负着祖辈、父辈东山再起的家庭希望,读书应该是勤奋的。
成年后,文澍先是以“金齿军籍”中云南乡试举人,明成化二年(1466年)进京考中进士。考中进士后,朝廷授予他为南京刑部主事,后来历任郎中,分掌各司事务。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当时因为明成祖朱棣已经将朝廷真正的统治核心迁移到了北京,北京与南京同时都设“六部”,但真正统治全国的是北京的“六部”,南京的“六部”实权不大,但享受的行政待遇级别相同。
文澍在南京刑部历练后,被朝廷外放到四川重庆府任知府。他到重庆后,很有作为。文澍故乡的《常德府志》卷十五“人品志 政行”记载他:“政尚宽平,有古循吏风。岁饥,请米万石,赈活甚众。有剧盗啸聚山林,论之使复业,盗服其诚信,随解散。以与监司龃龉,调贵州思南府,遂告休。澍博学,为诗文古谈有思致。年跻耄耋,手不释卷。居乡以礼法自律,为士类所钦,祀乡贤。”从此段记载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文澍的为官与为人,皆属世间上品。
文澍为官在任二十多年,这也正是明朝历史上开始兴起内斗的时代。弘治元年(1488年),明孝宗朱佑樘即位后,实践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理论,对他前面明宪宗亲信的旧臣多有排挤斥逐,甚至有部分老臣遭到抄家、流放。在官场人人自危的背景下,文澍于思南府任上“引年”(告老辞官),回到故乡桃源。
弘治二年(1489年)文澍的母亲在金齿逝世,而在他为官在任时,父亲已经去世,父母的坟墓葬在“金齿城(今保山城)北之陡山(今象头山)”。接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他从桃源长途跋涉回金齿,将父母的坟墓迁葬到今大海子上面的法宝山。并亲自撰写墓表,现在《隆阳碑铭石刻》一书里还录有相关碑文墓表,石碑还在墓地原址保存。办完事情之后,他并没有像有的保山文史爱好者说的“隐居永昌城(今保山城)后太保山”,而是又返回了桃源,并在故乡终老。
明正德二年(1507),南京发生宦官刘谨陷害戴铣、李光翰案,著名理学家王守仁(即王阳明)抗疏营救,不仅遭杖责,并且贬官贵州,任龙场驿丞,时间两年。正德五年,朝廷升他为庐陵知县。王守仁被贬时是从钱塘出发,后升官去庐陵,两次都途经常德,时间分别是正德三年和正德五年,王守仁两次过常德都拜见了文澍,相遇时节都是在春天。
王守仁遭贬贵阳龙场做驿丞,路过桃源时,因为文澍与王守仁之父王华为同榜进士,所以他专程拜访了文澍。王守仁来访时,文澍虽已经是“髦然”老人了,但两人成了忘年交朋友,同游桃花源,两人都写下了《桃源洞》诗。文澍写的是:
阿房耸泬寥,秦社寻已屋。
伊人厌尘嚣,移家入深谷。
条桑收长丝,芟柞艺黍林。
岁久忘乡县,身闲侣麋鹿。
草木自荣悴,气候变寒燠。
不知有官府,惟解睦姻族。
纡径互交通,觞豆相欵曲。
澹焉无所营,子姓目蕃育。
渔人何自来,创见讶不速。
问云此何时,汉晋迭兴没。
渊明素心人,白书见轩顼。
一闻神界敞,翘首尘外躅。
作诗寄真趣,兴豪入沕穆。
昌黎卫吾道,常恐误流谷。
篇章焕星斗,荒唐緫奴仆。
嗟予市厘人,咫尺未游日。
何时一乘兴,题遍桃源竹。
此时的文澍已经成了一个桃源本土的“陶渊明”,过的是一种与世无争的文人生活,他的《桃源赋》等诗文已经在当地传有盛名。而此时的王守仁面对人生际遇,心况复杂,他只有一种自问自答:“桃源在何许?西峰最深处。不用问渔人,沿溪踏花去。”也许正因为他的这种安然自若,也才有了成就他人生的“龙场悟道”,当时的龙场是一个非常偏僻荒凉的地方,王守仁则在这里实现了人生的“突围”,找到了一代“大家”的人生方向。
正德五年,朝廷升王守仁为庐陵知县。王守仁复过常德,并且暂留讲学于常德。这次二人再次相遇于武陵溪上,两人一见面就连续交谈了三个晚上,王守仁逗留半个月还舍不得离开。
两人谈了些什么不得而知,可以推断一点,就是文澍谈到自己的将死,并且请求王守仁为他写《墓志铭》,王守仁很佩服文澍的达观,但不忍,所以“心许之而不诺”。两人分别五年后,文澍就去世了。文澍去世后,王守仁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下了《文橘庵墓志》,现收在《王阳明全集》中。他在墓志中追怀文澍到:“人也朴而理,直而虚,笃学审问,比耄而不衰,吾闻其蒞官矣,执而恕,惠而节,其张叔之俦欤?吾闻其居乡矣,励行饬己,不言而俗化,其太立之俦欤?呜呼!于今时为难得也矣。”
文澍因为在重庆任期间,因为他的卓著的政绩,得到了朝廷“太子太保”的荣誉封号。太子太保在古代最早是负责教习太子的一个官职,但到了隋、唐之后,只是作为赠官加衔的名号,并不是真的给太子上课,也非实职。文澍获得“太保”的封号后,一时“望重滇楚”,被人亲切的称之为“文太保”。
文澍是以“金齿军籍”考取的功名。他外出做官后,父母和兄长一直居住在当时的金齿即现今的隆阳居住。对于金齿这样的“徼外之地”,能够考出去一名进士,自然是地方上莫大的荣耀,“文太保”的美誉和故事因此在金齿一带广为流传播扬。
嘉靖元年(1522年),保山的地方官民为表彰文澍的懿德善行,将文澍父母居住过“松山”改名为太保山。嘉靖三年(1524年)改设县治时,以县城西倚太保山而命名保山县,后来保山至今一直为地名,现在为保山市名。
虽然文澍是保山有历史记录的第一个进士,但因为他长期在外地做官,告老之后又是居住在祖辈的故乡桃源。所以在保山的史志中记载较为零星,以致保山的不少文史爱好者对他的叙述讹以传讹。好在当今网络时代,足不出户即可获得文澍故乡的《(嘉 靖)常德府志》及《(光绪)桃源县志》中有关文澍的记载,让人在历史追怀中不失偏颇,尽量还原出一个历史人物的人生轨迹。
在太保山追怀文澍,我们不能不提文澍的故乡桃源。桃源是一个不缺文人的地方,历史上很多有名的文人都到过桃源,桃源本土也出了很多的文人。但在这些文人中,文澍俨然一个明朝版的“陶渊明”,他的诗文在当地文化史上有很高的地位,是一位名诗人。从《(嘉靖)常德府志》卷十八“艺文志”中,我们可以看到多篇文澍的著作,此处援引他的《桃源赋》以管窥文澍的诗文才情,全文如下——
拿扁舟而远涉兮,泛长江之弥漫。登衡岳而骋望兮,小天地其弹丸。感扶舆清淑之磅礴兮,何独于此郁积。快达观以自慰兮,散幽怀之于悒。览岷山之西来兮,出三峡而放奔。历江陵而安流兮,企神禹之洪勋。采兰荃以结佩兮,慨前修逸驾之不可攀。望重华之南巡而不反兮,迷九嶷之瘴烟。命捩舵以溯流兮,犯重湖之狂澜。夕吾将止于枉渚兮,朝余发乎君山。采薜荔以自娱兮,挹清泉以濯缨。抚武陵之幽旷兮,吊伏波之爽灵。忽心悸而神悚兮,窃古洞之深扃。烟霏惨淡、林木蓊郁兮,猿鹤悲啸而长呜。忆秦人之厌乱兮,挈家于此而避兵。慨亡秦之并六国兮,奄四海以为家。志既得而骄矜兮,贱金玉如泥沙。阿房崇耸以极天兮,曾不恤万姓之怨嗟。肆头会以箕敛兮,民畏之如雷电与虺蛇。儒生坑戳、六藉杂烧兮,逞淫毒以无涯。一旦祸倡罾鱼,璧荐妖鬼。博浪才免力士之椎,沙丘已载鲍鱼之秽。望夷衅作,萧墙祸起。轵道颈系,祀延二世。时有黄绮高蹈,而咏采芝之歌;伊人白臧,而举种桃之趾。农耕肆力兮,无王赋之共亿也。斑白游憩兮,俨衣裳之古朴也。木石与居、鹿豕与游兮,安乎空谷之阒寂也。知有父子、不知有君臣兮,淳乎标枝与野鹿也。忆当时之来滋兮,聊以偷安乎一时也。焉知历岁之兹久兮,衍后嗣之蕃滋也。春与秋之代序兮,忘寒暑之纪历。革木自荣而自悴兮,审一时之消息也。闻首阳之遐轨兮,慕箕颍之遗风忆乡土之悬绝兮,动余心之忡忡。渔人沿溪而歇乃兮,异落红之缤纷。爰舍舟而人乎林莽兮,仙犬吠乎白云。外人何为而造此兮,相与讯问乎时代。历秦汉而暨晋兮,凡几兴而几废。陈豆觞以延客兮,俨礼容之不愆。渔郎怀土而弗留兮,羌杖策以言旋。归而号于世人兮,惊世外之真仙。寻仙迹而无得兮,空留睨乎云烟。感神界之既敞兮,造化惜之而旋闭。靖节方思遣世而高举兮,允素心之默契。既因羊长史商洛之行兮,已寄意于黄绮。今复闻兹芳躅兮,复写情以问游方之士。嗟余生之已后兮,类有考于斯文。嗟阿房以灰烬兮,曾不如茅茨之永存。乱日:邈黄虞之神圣兮,俨垂供其无为。斯民安于耕凿兮,忘帝力而愉怡。何亡秦之乱天纪兮,惨四海其疮痍。快睹圣人之御极兮,招逸民其来归。
南史曰:臣观鼎志,文君之词,居多辨神仙之杳茫,述哲贤之尔雅,盖好古笃行士也。兹诵其赋,有遗世纷托云心之契焉。高吾所录夫岂无稽哉?赞曰:桃花之源,开洞天兮;靖节之谣,岩磬喧兮;彼美文君,辉藻联兮;含芬温和,气欲仙兮。
古人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想太保山作为一座海拔并不高的小山,之所以闻名遐迩,乃是因为它厚重的人文历史。而追溯历史,我们不能不追怀文澍。追怀文澍,惟愿通过解读让这个遥远的历史名人与大家变得亲近。
在太保山追怀文澍,人虽远去,山还在,名还在,历史的韵味还在。
(http://www.qlgov.org/html/176827.html)
采编:卢昱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