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阑人俱静,室空灯独明。
银光任抛洒,虚耗甚无情。
万物皆有命,择惠怎妄行?
俭德事不小,尽责更非轻。
习得成个性,细微促养成。
明理讲规范,举手灯关停。
夜间值班,发现教学楼三层一教室静校之后却灯火通明,通宵畅明。白天阳光灿烂,也常见一些教室、一些教师的办公室忘记关灯,让宝贵的电力资源在那儿虚耗。
是偶然的遗忘,还是习以为常的行为?节约用电、灯火管制是学校的一项制度,然而,不管是硬性的制度管控,还是软性的说服教育,似乎都不能根本解决教室不正常的亮灯现象,总有个别教室、甚至是教职工办公场所的灯在不该亮的时候灯火通明。关灯,本是举手之劳,但这一不费多少时间、不费多少体力的事做起来却怎这么难?
“亮灯事件”其来久矣。它折射出的是什么?是主人翁意识还不够,勤俭节约意识还不强,良好的行为习惯仍未养成,我们的心灯的晦暗与冷漠。那么,是不是因为人心涣散,大家不可救药?不是这样。我们都具有向真、向善、向美的人的天性,生活在校园这方净土、社会主义大家庭中,我们都是有良知、知荣辱、明志向、求上进的教育者、受教育者。自以为, “亮灯事件”之所以一再发生,说到底就是教育肤浅,管理缺位。为此建议:
一、注重实效,创新德育。德育工作贵在讲爱心,有耐心,贵在尊重、理解、激励、诱导,贵在增强广大师生的主体意识、自觉意识。围绕“亮灯事件”,要开展勤俭节约、主人翁意识、习惯养成等方面的教育,但应切忌一味的指责和简单的说教,一方面,我们要加大舆论宣传,树立榜样,典型引路,激励先进,鞭挞后进;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不妨开展一次主题教育活动,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落实教育目标。主题班会应切实践行自主生成原则,就像我们搞课改,注重生活实践,注重问题探讨,注重师生互动,注重多媒体的运用。理让学生悟,举措由大家拿。这样的班会课,建议校领导一定听听,并进行科学评价评估,以推进班级管理,德育创新。
二、建章立制,严明制度。严明的制度是教育之必需,它与人性化管理不相矛盾。治乱需用重典。学校必需完善公共财产使用损坏、虚耗相关制度。督查中一旦发现有类似于“亮灯事件”的现象,除说服教育外,必需对相关责任人辅之以经济责任的严格追究。
三、细化责任,齐抓共管。要加强惩戒,根除陋习,必需进一步明确职责,努力增强管理合力。职责不明,形不成齐抓共管的局面是管理工作的误区。小小的一个“亮灯事件”,在责任与管理方面有许多问题需大家思考:1、班级管理是管控的一线,那么,班级内是否有专人负责开关灯?管控开关的是班干部、是值日生、是临近开关设施的学生、还是无指定单靠第一个进出教室者的自觉性?2、政教处、年级组负责学生日常行为,相关人员是否做到了认真督查,是否做到了“人走、室空、灯关、门锁”再关锁大门?3、学校值班巡查是管控的最后一道防线。值日的同志到位了吗?如果到位了,是否又在重要时段、深入到了重点区域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督查管理?4、“亮灯事件”牵涉到谁的责任?如果出现这一问题,我们追究了吗,追究了谁,又是如何追究的?自以为,许多环节恐怕都脱不了干系。试想:如果职责到人、齐抓共管、奖罚得力,我们何愁解决不了一个小小的“亮灯事件”
四、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弘扬教育新风,我们领导、老师必须发挥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只有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我们的领导才称得上好领导,我们的老师才称得上好老师。教育是什么,教育即教养。教育的关键不是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给学生以教养,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健康发展。当然,我们要让学生有教养,自己先必须有教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事我们教育工作者绝不应做。
回归教育的本真,回归管理的自然,擦亮教育的心灯,拂映在皎洁的月色、明媚的阳光、温馨的教育心灯下,校园的天空该是多么和谐、美丽、富于诗情画意!